中國農機(農業機械化)行業最為資深的記者、產品評論員,“農機后市場”概念提出者。生于1970年代皖西南(安徽太湖)之貧寒農家,對“三農”和農機有很深情結。2009年5月起供職于農業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中國農機產品質量認證中心),任《農機質量與監督》雜志執行主編、中國農機化信息網記者。
在利益的驅動下,部分企業模糊了適度宣傳與虛假宣傳的界限,企圖通過虛假營銷牟利,結果適得其反。誠如作者所說,“虛假營銷是對消費者的極度不誠信,盡管這可能會為自己帶來一些短期利益,但是給品牌帶來的傷害都是長期的。
近年來,一些農機生產企業為了打補貼政策的擦邊球,虛報產品配置,進行虛假宣傳,以此牟利,譬如前段時間被農業部農機化司取消補貼的洛陽兩家拖拉機生產企業。
這就牽涉到誠信的話題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企業同樣如是,誠信是一個企業品牌建立的前提。同時,產品品牌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過產品在先進性、可靠性、適用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積極兌現自己的承諾,才能在讓消費者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品牌的價值與產品的內涵,建立起良好的口碑并重復購買。才能讓用戶和社會公眾一想到某某品牌,心里在就自然產生質量過硬的想法。
對于生產企業來說,做好產品質量是企業經營的精髓,談質量、抓質量永遠都不過時。歐美那些馳名全球的農機企業,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無一不是經過了質量經營管理方面的長期奮斗。我國農機企業在開拓市場甚至全球市場的同時,也一定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只有過硬的質量才是市場最好的敲門磚與名片。盡管我國農機產品跟國外農機產品有價格和成本方面的優勢,但是品牌才能產生溢價,而且,在當前的形勢下,隨著農民消費觀念的不斷成熟和農民購買力的不斷提高,高質高價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理性選擇,低質低價越來越沒有市場。要知道,在短暫的農忙季節,如果買個質量不怎么樣的產品回去,碰上個故障耽誤干活一兩個小時,農民所受的損失和引起的身心焦慮,遠比高價格更難承受。
萬變不離其宗。使品牌獲得消費者認可并使其價值廣泛傳播,還需要靠農機企業打造高品質的產品。好產品才是真王道,才能夠在市場中始終擁有一席之地。沒有質量做基礎,各種瘋狂的營銷活動終將只是“浮云”。
虛假或拔高宣傳等過度營銷的手段,實際上是一種短視的行為。農民用戶甚至監管部門可以騙得了一時,但騙不了長久。企業如果不誠信,就難以讓消費者重復購買、難以培育用戶的忠誠度。像前面提到的那兩家被取消補貼資格的企業,實際上可謂得不償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通過走品牌路線提升產品溢價,通過產品營銷提高企業利潤,本無可厚非。但是不建立在良好可靠的產品質量上的品牌宣傳和營銷方式卻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費者的眼睛永遠是雪亮的,對于企業來說,虛假營銷不是企業的搖錢樹,反而是企業衰落的加速器